近年来,贺兰县开展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构建了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后端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全链条”处理体系。
打造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基地
“全县13个卡点,10个酒店50个240升分类桶、40个50升分类桶已全部收回,它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使命结束了。”4月8日下午,宁夏二泉生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经理张伟告诉记者。
在贺兰县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基地,工人们正在清洗消毒从各防疫点收回的垃圾桶。随着复工复产,这个银川市第一家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已于当天面向市民开放。
基地内陈列着许多废旧垃圾制作的创意手工作品,如废旧塑料瓶制作的花盆,8万个瓶盖制作的彩虹墙,装修后留下的瓷砖铺成了桌子。场馆内全面展示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流程、垃圾处理方法、垃圾创意产品等,通过浅显易懂的卡通动漫、形象生动的视频,让市民清晰地了解垃圾分类的不同处理方法。
“很多人不知道厨余垃圾可以制作环保酵素,我们通过厨余肥种植示范基地,向参观者展示厨余垃圾的作用。”张伟介绍,环保酵素可清除公厕异味,治理垃圾直运站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目前已对贺兰县30座公共卫生间及垃圾中转站管理员进行培训,开展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工作。
基地除展览展示区外,还有一个集垃圾分拣、集散、交易、打包、存储、物流为一体的可回收资源集散处理中心。回收来的垃圾经分类、无害化处理后,仅去年全县收获纸类、金属类、塑料类、织物类、玻璃类五类再生资源500余吨,有害垃圾600公斤。
让垃圾分类走进百姓家
4月8日一大早,贺兰县月湖名邸西B区68岁的居民胡月霞,拿着收集好的纸箱和废旧物品,来到小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干湿垃圾、有害垃圾我都能分清,不同垃圾有不同积分,我现在有857分。”胡月霞查询了自己的积分后,兑换了4袋食盐和一袋酱油。当天,宁夏二泉生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来到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不少居民排队等待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品。
“12.9公斤,可以兑换1032分,价值10.32元,你可以选择适合的产品,也可以积分累计兑换。”该公司宣传主管赵小璇对居民张倩说。“我拿一瓶味极鲜吧。”张倩兑换了产品后高兴地离去。
“去年12月,我们在月湖名邸西B区开始试点,居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赵小璇表示,通过建立垃圾分类二维码信息平台,目前已为全县1万多户居民办理了二维码身份识别卡。居民可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获取积分,并兑换实物奖励。
2019年5月以来,贺兰县先后在4个社区、4所学校、34个单位建立垃圾分类试点。同时配备了2组智能垃圾箱、38个机械垃圾箱、100个传统塑料垃圾箱和9个垃圾亭。建立配套分类垃圾储存点、办公用品便民积分兑换点,形成了专人负责、定时回收的分类回收模式。
“为杜绝垃圾收运过程中的混装混运,我们在分类收运车上张贴了标识,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定量的‘六定’工作法,接受市民对分类收运全过程的监督。”贺兰县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拓展示范片区,将更多单位和小区纳入垃圾分类体系。
工作人员给垃圾称重。
收好的垃圾装上车。
居民用积分兑换实物。